小米终成家电巨头的“心腹大患”

小米终成家电巨头的“心腹大患”

因销量问题,家电行业再次引发了一场口水战,只不过这次的主角成了格力与小米,争的是行业老二。

起因是有微博网友发文称,奥维云网更新了7月中国空调线上份额数据,小米已经超越格力,位居第二。紧接着小米高管纷纷兴高采烈地转发,但格力对这一结果并不认同,随即下场反驳,称去奥维云网查了下,格力仍然保持领先。

格力与小米的交锋由来已久,如今火药味愈浓,背后是小米在家电行业的搅局,正在带来越来越大的威胁。今年夏天,东北空调需求激增,小米接到了“泼天的富贵”,销量暴涨20倍,而以空调为切口,小米全面挺进家电市场的步伐似乎又加快了。尤其是近日小米一份堪称“炸裂”的财报,让家电巨头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跨界者。

趁着财报发布,卢伟冰也做出了回应,“一个月、一个季度的排名根本不重要,最重要的是长期的格局会不会改变”。

小米与家电巨头的较量才刚刚开始

当外界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小米汽车,殊不知小米大家电业务也在奔跑。根据财报,第二季度,小米智能大家电的收入同比增长66.2%,创历史新高。其中,小米空调出货量超540万台,同比增长60%;冰箱出货超79万台,同比增长超25%;洗衣机出货超60万台,同比增长超45%。

在传统巨头把持着的家电市场,尤其是空调赛道,美的、格力长年以绝对优势进行“统治”,而小米破局的关键无他,就是低价。

这是瞅准了市场的变化。2020年以来,一线品牌在战略层面对于市场定位与利润空间进行重塑,以美的、格力、海尔为代表的一线品牌纷纷提高了各价位段空调价格,这导致2000元价位段的空调品牌数量明显减少,为市场留下了一定的空缺。小米此时趁机以低价入场,迅速拉动了产品的销量。

当然,以低价抢占的市场也容易被同样的低价策略攻破。

近年来,美的将原有的华凌品牌重新定位为线上平价品牌,在电商渠道主打性价比空调、冰箱等产品。以今年618促销为例,华凌一款1.5匹新一级能效变频空调售价,已比小米同规格机型价格更低。奥维云网显示,在本应空调最畅销的5、6月,小米空调的线上销量份额反而同比下降0.5%、2.39%,相反,华凌、海尔等品牌的线上销售份额开始领跑。

小米的价格优势正在被破除,可对传统家电巨头来讲,其实以低价杀出市场的小米反而威胁性不大,真正令他们忧虑的是一个正在补全短板的小米。

小米在家电行业的短板显而易见:一是线下渠道,无法和拥有庞大经销商网络的传统家电品牌相抗衡;二是依赖代工模式,难以构建技术优势,打破消费者对小米家电是“贴牌产品”的认知。

小米终成家电巨头的“心腹大患”

原本,补全这两大短板,是缺乏一定技术基因的小米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突破性进展的,可是随着小米汽车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惊人表现,恰好直接带动了小米家电在线下渠道和自研技术上的发展。以线下渠道为例,为了卖车,小米之家遍地开花,这些门店除了展示SU7、YU7,也给小米家电提供了展示位。而且,新车吸引了庞大的流量,为家电产品触及消费者创造契机。

生产上,小米已经开始从代工模式走向技术自研。作为继汽车超级工厂、手机智能工厂后的第三个小米工厂,大家电工厂给了小米在生产方面追赶传统家电企业的机会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造车的成功让消费者对小米的制造能力有了改观,形成了一定的信任,这种信任自然也投射到自家的家电产品上。

而如果小米渐渐补全短板,其与家电巨头的对抗,或许才迎来重头戏。

年轻化战略,左右家电市场格局?

在整个家电行业,无论是小家电的消费热潮,还是智能家电的发展趋势,都让年轻消费者与这一传统行业有了更深的交集,也让家电品牌不得不重视起新一代年轻人。

据新京报贝壳财经发布的《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》,去年,智能家电的成交额实现倍增。其中,扫地机器人、智能洗衣机、智能厨房设备等深受年轻人喜爱,因为它们让家务从“手工作业”变为“自动化作业”,将人力从家务劳动中解放。从电商平台每年的大促消费数据也能够看出,家电消费的年轻化趋势进一步凸显。

当代际变迁带来的需求变化已然影响了家电行业的发展,也就意味着手握年轻用户,成了未来家电品牌之间竞争的一个重要砝码。

而在品牌年轻化上,通过战略调整,巨头们渐渐走向了命运的分野:美的推动管理层年轻化,稳扎稳打,格力多次翻车,董明珠“霸道女总裁”的营销失败,越发背离年轻人,海尔则凭借周云杰的出圈,意外地抓住了与年轻消费者互动的一次契机。

同样是借助个人IP,海尔和格力不同的年轻化营销策略形成了一定的反差,也直接影响了品牌形象的重塑。

小米终成家电巨头的“心腹大患”

今年周云杰与雷军同框,引发全网热议与解构,让这位海尔的掌舵者意外走红,而其“冷面萌叔”的形象和表现出来的率直、真实,很好地构建了一种亲和力,拉近了与年轻人的距离。借助周云杰个人账号下的“家电产品许愿池”,顺势推出懒人洗衣机,海尔也成功在年轻人心中留下了“听劝”的形象。

小米终成家电巨头的“心腹大患”

相反,董明珠为了强化个人IP,亲手设计玫瑰空调,铺天盖地地推出“董明珠健康家”,结果都遭到嘲讽,这愈发暴露出格力与年轻人群体的脱节。

当然,在品牌年轻化上,最大的优势还是在小米。小米融入基因的强营销优势以及向来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,令其在年轻消费群体一直拥有巨大的号召力,粉丝经济的支撑,甚至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小米在线下渠道的短板,助力其通过线上迅速抢占市场。

而且年轻人乐于尝鲜,对全品类布局、坚持生态打法的小米而言,恰好能推动各个品类之间的用户互通和流量导流,家电产品的增长也得益于此。相对地,传统家电企业普遍聚焦于单件产品,直到近些年智能家居和套系家电概念兴起,才开始有意识地将多件产品整合为统一整体。 像格力,更是严重依赖空调这一核心品类。

不可否认,智能化是家电行业的大势所趋,年轻人则将成为智能家电消费的主力军。传统家电品牌在小米的刺激下不断转变思路,加速智能化,未尝不是寻求新增长的一种尝试,但如果他们不能紧跟年轻人的需求变化,错失智能化潮流,家电行业长期以来形成的稳定格局未必不会打破。

至于这个破局者是小米,还是其他,其实没那么重要。

家电行业需要小米

回顾整个家电行业近些年的发展,以冰箱、空调、洗衣机为代表的白电产品,尽管早已高举智能化的大旗,可每年发布的新品基本都是在老功能基础上进行“小修小补”,鲜少有革命性新品面世,这导致传统大家电的科技创新几乎陷入一种低迷状态。

比如空调,在经过从定频到变频,再到智能的重大革新后,空调业的技术创新就再无大的突破。而在智能化上,从远程遥控到空气质量监测、再到自清洁,如今迟迟不见新的功能创新,更重要的是,大部分的智能化功能更多的是技术噱头,消费者真正使用的频率实际上很少。很长时间里,品牌甚至纷纷拼起了外观设计。

而且,细数智能音箱、扫地机器人、智能投影仪、洗地机为代表的智能家电,这些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消费者认知的创新产品,几乎都是出自初创公司,而非传统家电巨头。

小米终成家电巨头的“心腹大患”

创新的乏力,或许与长期固化的家电市场格局脱不开关系。尽管这些年来白电行业进入低速增长甚至下滑的阶段,可在这样一个典型的“强者恒强”的赛道,美的、格力和海尔这三个家电巨头,凭借扎实的根基和强大的壁垒,还是能维持稳定的增长,吃到最大的行业红利。当家电产品的创新空间越来越小,它们在创新的脚步上也越来越保守。

小米在家电市场的异军突起,尽管还无法动摇传统家电巨头的地位,可它如同一条鲶鱼,搅动着家电市场,随着其家电业务的增长,所带来的威胁也在变大。而危机感恰恰是家电行业现在最需要的刺激因素。

作为一个“被需要”的跨界者,小米已经展示出影响力。以空调市场为例,前些年在巨头高端化战略的推动下,空调的价格整体拉升,但去年空调价格又集体降低。去年6·18,各大品牌围绕入门机型、主销机型掀起了价格战:以1.5P一级能效产品为例,美的酷省电在电商平台的零售价格杀到了2300元以下;格力更是趁机推出天仪新品,开售价格2399;华凌产品价格一度达到1599……

从价格结构来看,2024年上半年,以线上1.5匹挂机为例,上半年2000元以下产品销量占比达到22.8%,同比提升6.1个百分点;线下1.5匹挂机,3500元以上产品结构占比从同期的49.6%下滑至41.9%。

需求承压、消费降级是空调价格回落的根本原因,但小米无疑也贡献了极大的功劳。

如果说低价是小米的“利刃”,那智能化或许才是小米的“大杀器”,毕竟手握IoT业务这张底牌,为智能化铺设了强大的基础。而处在舒适区的家电巨头们,是时候正视小米这个对手了。

道总有理,曾用名歪道道,互联网与科技圈新媒体。本文为原创文章,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道总有理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xiaofei001.com/46313.html

(0)
道总有理的头像道总有理专栏作者
上一篇 2025年8月22日 下午5:21
下一篇 2025年8月25日 下午6:06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登录后才能评论
关注微信
关注微信
商务合作
商务合作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