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几天,“神医宇宙”成员之一的张文荣被所在坐诊医院—北京鹤年堂中医医院免职,紧接着,次日国家中医药局回应称,目前正在联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进行调查。一场围绕电视台“神医”广告及其骗局的大清洗,或将来临。
然而,这场清洗不是来自那些上当受骗之人的控诉,也不是来自医院、电视台或媒体等相关主体的揭露,而是源自B站一个泛娱乐社区的恶搞与讽刺,这件事本身就挺讽刺。
早在2017年,以刘洪滨为代表的“四大神医”走下“神坛”时,这些人变换姓名或身份在各个电视节目中卖药的套路就已经被曝光,可时至今日,“神医”们似乎并没有消失。
违背祖训的神医们,在年轻人面前如同一个个跳梁小丑,可老年人偏偏奉若神明,换个台看到同一个“神医”或“专家”,也只能膜拜神医的身兼数职,反而更加深信不疑。
为什么被韭零后当笑料的内容,却成为老年人深信不疑的“福音”?这到底是对中医的误解还是权威的盲目,又或者纯属安慰剂效应?没落的电视台、无耻的行骗者、孤独的老年人、戏谑的年轻人,在这神医宇宙中,都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?
电视台即“权威”
2017年夏天,来自吉林长春的刘女士正在经历一桩不愉快的事,她的父亲是一位“三高”患者,有一次母亲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名为蒙药心脑方的广告后,便拨打了屏幕上的电话为老伴订购了一个疗程的药。当药寄过来时,她和父亲都坚持要求退货,不曾想,对方知道要退货时,劈头盖脸地骂了他们一顿。
这种骚扰他们的电话,持续了好几天,到最后,药也没退成。不过没过多久,她看到一位“神医”被很多媒体曝光,这位“神医”恰恰是蒙药心脑方广告上的“专家”刘洪滨。
从2014年开始,刘洪滨在3年内更换了9个职业背景,先后以祖传苗医传人、北大专家、养生保健专家、祖传老中医、蒙医第五代传人等身份亮相各大电视台的节目。当时裁判文书网的一封文书显示,刘洪斌背后的公司在两个月间仅靠销售两项“药品”获利就超600万。
刘洪滨其实是这条灰色产业链上最简单的一环,有人成立电视购物公司,从药厂购入“药品”并更名,再通过传播公司到电视台做养生节目推广,以此达到吸引消费者购买的目的。这其中作为群演的刘洪滨只需“做客”电视台,照着写好的剧本念即可。
但随着“神医”们接连被曝光,新版广告法生效,经销商及广告公司不再敢明目张胆,只是不少人还是钻了漏子。一位负责保健品代加工的山东某生物工程公司销售人员透露,一些级别较低的地方台还可偷偷播(广告),若有罚款,就得事先“和电视台沟通好”。
而热爱地方台的老年观众,恰恰是医药广告想要精准“收割”的人群。
来自湖北小县城的刑先生,最近因为家里老人买药的事情颇感烦恼,自从他的外公因为一次中风住院之后,就迷上了地方台上播放的卖药广告。每每告诉他那些药不正规,可他仍振振有词,一会说人家是来自清华、北大或什么医院的“专家”,一会又严厉地表示,这是上过央视、卫视的嘉宾,“广告如果是骗人的,还能上电视吗”?
刑先生无奈地表示,“我们的理据被他当成狡辩忽悠,就信电视台不会骗人”。
持有这种态度的老人不在少数,他们习惯从传统媒体获取信息,对电视台、报纸、广播等抱有极大的信任度,在他们的认知中,地方台就是权威的“传声筒”,而不是一个需要自负盈亏的商业主体。再加上,“神医”们各种哄人的头衔加身,更增添了药品的权威。
老一辈信奉权威,而新一代偏偏喜爱打破权威,B站以一种娱乐化形式,将“神医宇宙”推上舆论风口,引起了一连串的反响,但那些依旧沉迷神医权威的老年人,可能依旧不为所动。
越玄越有人信?背后是中医的神秘化
从2015年起,以前频频在卫视亮相的“神医”们实际上已经接连被惩治,类似的骗局也曝光不少,可为什么上当受骗的老年人似乎并没有减少?
一方面,“神医宇宙”这条灰色产业链并没有被切断,刘洪滨不演了,换个“跳梁小丑”登台照样可以;而另一面在于一个“神医”倒下了,老年人仍然会相信下一个“神医”。
与年轻人不同,老年人大多是经验派。他们年轻时候有过中医诊病经历,当时无法解释是怎么治好的,自然而然就对中医形成了“神奇”和“玄妙”的认知,加上影视剧中对医疗知识的夸大,这种认知逐渐根深蒂固。而这也恰恰和中医越发神秘化的趋势相吻合,由此解释了为什么“神医”们越是吹得天花乱坠,老人们越是觉得可信。
这导致我们的中医被骗子们利用,成了收割韭菜利器。
据不完全统计,张文荣在节目中卖过的药包括蛮龙液、张氏心脑方、国药505、百花定喘丸、臻天源鹿茸粉、道家黑药等等。这些药的广告词一般都如下:国药505“用上30秒,痒痛立刻消,只需30天,顽癣从根好”;张氏心脑方吃上以后,“心脏病当天见效,脑血栓3天下地,30天生活能自理,一副药远离支架搭桥”…
如果说张文荣卖药靠“快”,那其他“神医”们可以说全靠“编”。
“糖尿病医学专家”李炽明自创糖尿病新疗法,说是“相当于用水注入细胞,把细胞里的糖分稀释,从而进行治疗”;“波尔特降糖疗法”创始人王志金则表示,“只有让细胞用上糖,才符合真正的糖代谢规律”。
传媒公司敢这么编,“神医”们就敢这么光明正大地说,而偏偏很多老年人敢信。一位尝试过“波尔特降糖疗法”的患者坦言,当时就是看电视说“不用吃药,也不用打针”,才买了一个疗程试试的,“每年打针、吃药,花的钱实在是太多了”。
2018年,数据显示,全国有6个省份跨过14%线,进入了深度老龄化,而从2018年起,我们又在未来五年内进入老龄化的第一个增长高峰。老龄化严重,生病的老年人自然增多,然而,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,也面临着挂号难、病床少、缺人陪护等问题,所以,很多老年人宁愿选择看电视健康讲座、养生咨询。
但他们不知道这些健康讲座背后是“神医”们演给老年人看的戏,也不知道在这些“神医”头上安一个假头衔轻而易举,因为几乎无人拆穿。
假神医下一站:短视频
如同电视广告没落,原来电视购物的骗局逐一被揭穿,随着B站挖出“神医宇宙”并传播,这批“神医”代表的健康及养生讲座,可能也会彻底消失在电视台。但是,不可置否,新媒体正在成为类似骗局新的温床。
今年1月,猿辅导、作业帮、高途课堂、清北网校等耳熟能详的在线教育机构冲上社交媒体的热搜,原因是在这几家教育机构的视频广告里,号称有40年教龄的资深教师竟为同一个人。这位大妈一会是“英语老师”,换家机构就变成了“教了一辈子小学数学”的“名师”,颇有当年“神医”身兼数职的敬业精神。
按照一位法律人士的说法,“一人分饰多个名师”的闹剧,已经涉及到虚假广告的问题,然而,电视台播放的虚假广告能一查一个准,短视频平台要想杜绝虚假广告,难于登天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,医学、医药及保健品等相关的内容也在快手、抖音上流行。短视频能够打破地域、受众、播出时间等局限,它在低线城市的传播面将更广,而这意味着一旦假神医混进来,他们对一些分辨力不高的老年人的影响和渗透会更大。
据新榜统计,2020第一季度,抖音上有941个医生类KOL账号,快手上有702个,以“医生”为关键词,搜索快手认证账号,至少搜出300个以上经过认证的各类医生账号。
可他们真的是医生吗?一位MCN机构人士表示,一些网友爆料所称的“高中生伪装成医学硕士、博士”的情况相对较少,但是,低年资医师包装成“主治医师”或“主任医师”,未取得医师资质便直接套用执业医师的身份信息,甚至凭空捏造一个医生,这些情况在MCN机构的操作中是很常见的。
比起电视广告上那些自诩专家、满口胡言的“神医”们,快手、抖音上粉丝较多的医生类账号,多发布一些日常的科普类内容,但即使如此,也很可能触及到他们不专攻的领域。
比如快手上一位有64万粉丝的“心血管申力医生”,她发布的视频远远超出了她所在的心血管科领域,还涉及了癌症、内分泌、新冠肺炎等等。有媒体去了她所在的医院,发现其门诊部门可罗雀。
医师科普,于我们来讲无关痛痒,但“大师”治病,就危害重重了。在知乎上,一位网友叙述,自己的母亲是个中医爱好者,她在快手上关注了一个所谓的几代中医传人,本来平常就跟着他练练气息,可是最近她身体一不舒服,就会直接找那个“大师”看病,从他那里买药。每次家人劝她不要再买,她都说看到别人在他的直播间里治好了病,就相信他。
情感调节、健康养生…这些中老年喜欢的短视频内容,诞生了各类“专家”和“大师”,比起以前电视广告上单方面的推广,靠着频繁互动建立起来的关系,似乎更增添了些用户对他们的信任。
而难题在于,虚假的权威容易推倒,隐藏在信息洪流中的个体却难寻。
2019年末,农村老龄化水平达22.5%,有数据预测,到2028年,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将突破30%,高于城市11个百分点。农村老龄化越发严重,摆在面前的农村老年人问题就越多,而在医疗资源不均衡尚未解决之前,如何让他们不再迷信“大师”,似乎是没有答案的。
虽然前路漫漫,但努力做点什么,试着让受骗者懂得对骗局说不,总比沉默要强很多,不是吗?
歪道道,互联网与科技圈新媒体。同名微信公众号:歪道道(daotmt)。本文为原创文章,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。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消费最前线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xiaofei001.com/19317.html